雅昌首页
求购单(0) 消息
王一明首页资讯资讯详细

【评论】从梦中的家园到黄天厚土的高原——王一明山水画审美趣向嬗变探微

2019-12-09 16:14:35 来源:太原艺术博物馆作者:西沐 
A-A+

  当代中国山水画坛的探索,活跃而又丰富。从大的方面来讲,主要有三个基本取向:一个是以弘扬笔墨价值为主线的山水画创作,制高点是黄宾虹,当下对这一取向的传承发展的代表人物有龙瑞等;第二个取向是对传统中国山水画语言进行创新,比较典型的是李可染用写生来改造中国画,傅抱石、石鲁等的山水画语言的出新探索等;第三个取向是笔墨表现的一种哲学表达,比较典型的就是贾又福关于太行的笔墨象征意义的表现等。总体说来,当下中国山水画坛,就是基本延续着这三个大的取向脉络,构成了当下中国山水画坛的基本格局。在这个大的格局中,贾又福先生及其追随者的实践与深化探索,给人的印象深刻。特别是他专注于特定生活基地,不断深挖与发现,用象征性的笔墨语言,来融合自己的思考与哲学层面的表达,使山水画创作不仅意境超然,而且有了更自觉的哲理表现,可以说丰富和发展了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。沿着这一脉络,他的追随者也在不断深挖与探索,也取得了一些深化出新的成果,引人注目。在这些成果中,尤其是王一明关于麻黄梁的实践探索,开启了他十年磨一剑的生命体验的感悟与发现,不仅把自己的生活融入麻黄梁,而且把自己的生命与麻黄梁的命运结合在一起,在一体化的深度体验中,用笔墨表现麻黄梁的生命力量与不屈不绝的精神,可谓是独树一帜。

  一

  王一明是科班出身,但这并没有给他的人生带来固有的轨迹。在他的生命里,我们看到的似乎是,有一条若隐若现的线,牵引着他,从来没有中断过,他心心念念践行的是,越来越鲜活的艺术理想。王一明是一个艺术探险者,他从不吝啬一次次地脱下甚至丢掉自己身上那一套套华丽的服装,而决然去拥抱质朴的自然,拥抱那荒蛮无边的黄天厚土。艺术的本质,就是创造。没有创造的艺术,就像没有灵魂的肉体,是行尸走肉。所以,作为一个艺术家,不断的突破自己,不断的挑战自我,不断的发现与体验深藏在意象之下的艺术精神,是艺术家不断提升自己,精进艺术的不二之路。王一明就是在这种拥抱与感悟体验的过程中,提升自己的境界,净化自己的性灵,发现艺术之大美,文化之魂魄。

  王一明一路走来,不曾彷徨的是追求艺术的各种行走。在实现自己艺术理想的过程中,经受的困苦、委屈和各种各样的不理解,都似乎成为他历练自己,加强修为的一种方式,这种方式使他对艺术的认知有了一种内在的动力与自觉。他几乎用一种放弃自己世俗生活,用抛开世俗的决敢,在灯红酒绿与不解的反对声中穿行,时刻倾听着、保护着心中的那一声声的艺术呐喊,从不迟疑地去追寻自己的艺术理想。艺术的高峰,需要的虽然不仅仅是勇敢,但只有勇敢的追求,艺术理想的壮美才有可能闪现;只有自己个性的艺术,才会在不断地探索中升华。其实,每一个艺术家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,都有一个陶冶、修为与历练的过程,而这个过程恰恰是一个艺术家形成自己审美经验的重要基础。成功的艺术家,无一不是具有比较深厚而又系统的审美经验的沉淀。一个艺术家,只有具备了这种审美经验的积累,才能够更加坚定,更加坚决,艺术创造之路也才能走的更远。王一明的艺术探索之所以充分显现了他不顾一切为艺前行的精神,就是因为生命体验使他积淀了别人不曾有的丰厚的审美经验。

E8ZKyGwzxZfjyyIG0Lam6nM1rzdZaLimdsCYggsZ.jpg

万壑争流 75×178.5cm

  二

  如果说描绘大山大水是每一个山水画家进入堂奥的一条重要的路径,那么,王一明的艺术探索也是这样开始的。从学习到理解中国山水画艺术审美及其传统,写生、绘制大山大水,使得他对中国山水画的技术、审美与精神有了深刻的理解,但他并没有满足这个基础上成绩,他在寻寻觅觅,探寻自己的个性、面貌及其与大自然的融合的可能性,寻找天人合一的迹遇。也正是在这个时候,他来到了九寨沟。在九寨沟五彩的山水映射中,他似乎找到了安放自己灵魂与梦想的甜蜜之地。这是他与九寨沟这一大自然景观的一次心迹的融合。自此开始,他把这个时期的创作命名为梦中家园,可见他的惊喜程度。这是他山水画创作从大山大水,走入个人感情寄托特定山水空间与体验的开始,这个开始,他似乎找到了一种释放自己,走入自然的大门,他兴奋甚至是亢奋,一口气完成了大量的、尺幅巨大的具有梦幻意味的作品,而正是这种梦幻的意味,使他的作品有了自己更加独特的个人风貌。但是,王一明的山水画创作,从大山大水走入个人感情的梦幻与家园,总归是拴不住一个倾听自己灵魂的游子的心:一个艺术家不断探索前行的精神。王一明经过几年的艰苦探索,梦中家园系列不断成熟,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技法与语言体系,这个时候,他反而似乎有些更加茫然了,他需要新的探索,需要一种不断前行的新的姿态。面对进入舒适区的现状,他需要的不是一种可以重复的、稳定的可以预期的艺术表现,他需要用更加炽热的生命,去拥抱那升腾于体内的越来越不确定的艺术之魂。

  三

  站在麻黄梁的崖头上,王一明看见高高低低蔓延不断的崖头和坡地,它们不打招呼,扭动着向他奔来……这瞬间点燃了他的激情,似乎这种延绵与荒蛮,成为了一种坚毅与坚韧的精神图腾,深深地撞击着他的胸膛,让他几乎是躲无可躲。面对麻黄梁,那种巨大的、陌生的粗糙感与野蛮的起伏与荒凉的延伸,是那么的充满力量。麻黄梁这片土地,就像是是远古飘来的荒凉、寂静的莽原、大沟,塬与沟的交错,无边无际。而长塬上的浩天冷月,却演绎了极尽无边的原始生命,似痛苦的扭动,又似充满心事的信天游,唯独没有了自己,天地的浑厚似乎塞满了所有的角落。这时,王一明有一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。就这样望着延绵不断、荒凉又充满神秘生命力的麻黄梁,他的导师贾又福先生说:你可以在这里,十年磨一剑。贾又福先生的这句话,坚定了他扎根麻黄梁这片土地的决心。王一明不仅仅是记下了这句话,而且,马上行动,举家前往这陌生而又蛮荒的山坡上,开山劈地建设简易的房子,年复一年,日复一日地坚守在麻黄梁,一步一步读着麻黄梁的沟沟坎坎,从早上到黄昏再到夜晚,从春到夏,从秋到冬,几乎与世隔绝日子,一晃就是七年。对一个正值创造力旺盛的艺术家来说,七年意味着什么?七年又能够创造什么?王一明勇敢地把自己的生命融入麻黄梁的命运之中,投入到麻黄梁大美的发现之中,就像呼啸的西北风一样,播撒着自己的力量与才情、自己的追求与生命的光热,从没想到过停歇。从陌生到熟悉,再到进一步地融入,脚底下麻黄梁这片土地,从它壮美的体验到它倔强而又顽强的生命力的感悟,一种不屈的民族文化精神,在麻黄梁的沟壑与起伏中生长着。这时,王一明深刻地理解了这片土地,深刻的理解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生命……这种理解是一种精神的滋养,是一种体验大自然的伟岸,感悟天人合一的雄浑。也许只有这样,一个艺术家,才能真正的放下自己,净化自己的灵魂;突破自己,提升自己的艺术的境界,完成对艺术认知的跃迁。王一明的麻黄梁实践,向我们展现出了这样一个事实:一个艺术家,如果仅仅依靠激情,依靠一时的冲动,靠小聪明,可以找到一种新鲜的感觉或者是令人耳目一新的样式,但是,难以持续挖掘像麻黄梁这片土地的内美,更难以深度体验它壮美的精神,并达到一个让人难以企及的艺术审美的高度。

TBTGVkRSNSXidXwnFjlAr6i3oDWdBR9xy7cEdcwo.jpg

道通天地 思入风云 68.5×68.5cm

  四

  王一明用梦中家园那种满构图的图式,表现大自然的广袤、神秘及丰富,特别是色彩的深邃的变化,这种视觉上的感受,不断地转变成对麻黄梁这片黄天厚土的精神张扬与生命赞美,使人感到从柔美到真实的粗糙所带来的一种疼痛的感悟。艺术审美的神经,往往需要现实这一粗糙的磨刀石来打磨与刺激,需要像麻黄梁这样荒蛮而又充满生命力的粗糙现实来犁耙。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就会在这个过程中,既充满痛苦,又充满欲望,充满创造,直至涅槃。我们甚至无法想象,如果一辈子行走在林荫大道,徜徉在肉林酒池,躺在席梦思床垫上的王一明,其内心会是多么的荒乱,多么的苦楚,多么的无奈。而王一明似乎就是需要在大山大水中行走,需要在像麻黄梁这样荒蛮、干枯又古老的土地上行走,需要粗糙现实的打磨,似乎只有这样他才能找到自己,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感悟,就像听见来自远古遥远的呼唤,感受到麻黄梁的野性给他带来的安抚。这时,人生的意义似乎就是在这茫茫无边的荒蛮中,找到了自己,看见自己,让疲惫的身心找到一片净土,躺下来,就是一个心灵的乐园。当下中国山水画坛,缺少的不是形式,而是承载的精神;缺少的不是不断翻新的技术,而是其应该体现出的认识;缺乏的不是不断地探索及花样的变化,而是一种理性的、站在哲学高度上的一种判断与选择。中国山水画在注重趣味、境界的同时,更加看重精神性取向的建构。特别是山水画的创作,山水精神的形成与表现,可以说是中国山水画艺术哲学的重要研究范畴。它不仅有自己的理想追求、品质与趣向,还有自己一整套载体与修炼体悟的路径及过程。王一明的艺术探索,可以说是沿着他的老师贾又福先生以石观化的哲学思想,从视觉象征意义的审美探索,不断向生命体验式的艺术审美趣向探寻,从视觉的象征到生命的体验,是更进一步的探索深化。当然,走出这一步是一种开始,深化与不断的前行,不仅需要艺术语言的系统化,更需要专注的投入与深沉的体验,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。王一明沿着贾又福先生开创的视觉象征,来表现太行的这种山水的精神这条路,在贾又福先生追求执著而专一,以太行山为生活基地,闭门索居,沉湎于“万物皆备于我”式的内省式体验的治学为艺的精神导引下,把麻黄梁作为自己的生活体验的基地,用十年磨一剑的苦行探道精神,丰富自身的生命体验,把自己的创作融入麻黄梁这片土地的血脉中,在重视视觉哲理化的同时,更加强调的是文化精神的生命体验,在视觉的表现中,更加强调对象的精神内涵的挖掘与张扬。从目前中国山水画坛的创作格局来看,王一明的探索,已经正在具备一个重要学术案例的一些基本条件。

  五

  我们说,艺术探索,从来都是多元的、个性化的过程。在艺术表现中,从来不排斥笔墨的小情趣,山水的柔美的韵味,高远的境界等,这些都是应有的艺术探索的形式。但是,像王一明把生命融在麻黄梁这片沟沟壑壑中,用生命体验去表现黄天厚土的精神风貌,这种正面强攻的精神气度与状态,却需要极大的勇气。更难能可贵的是,王一明在苦行探道的实践中,对麻黄梁荒蛮、浑厚、质朴的精神境界以深入骨髓式的体悟,以一种悲壮大美的生命体验,使他用一种涅盘式的高标的审美追求,去表达一个自己内心的世界,一个时代最坚定的审美与雄浑的精神追求。这是王一明关于麻黄梁的绘画实践,给我们最为重要的时代精神与现实启示。

bq3eyY9Abq7CTklHnjJt4fHxTAXN5n4B3ZQcR3GC.jpg

寄情高原 68.5×45cm

  艺术评论家简介

  西沐,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(上海大学)副院长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。西安美术学院兼职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

  兼任:中国文化产业智库研究中心(陕文投)首席科学家,全国艺术品质量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,李可染画院副秘书长、研究员,包商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合作导师,潍坊银行独立董事、艺术金融中心首席研究员,教育部学位中心评议专家,文化部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评审专家,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,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,中国艺术品行业协会筹备组成员。著有:《中国艺术品市场概论》(上、下卷)、《中国艺术金融产业引论》《中国艺术品资产化研究》(上、中、下卷)、《中国艺术财富管理概论》《中国艺术品市场批评概论》(上、下卷)、《中国艺术品市场政策概论》《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概论》《中国艺术金融概论》《艺术金融学概论》(待出)、《中国艺术品市场白皮书》(2006-2014每年一本)、《艺术品市场计量学引论》(待出)、《中国画当代艺术30年》等著作近30部;在《自然辩证法研究》《光明日报》《科学学研究》《美术》《中国美术》《哲学动态》等报刊发表论文逾300篇。主导主持了我国首本公开发行的《中国艺术金融》刊物创刊出版,是文化部《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》起草人之一,荣获首届中国文艺评论奖(著作奖)、首届新华网中国收藏年度人物,文化部“文化市场30年优秀论文”一等奖,2013美术报十大年度人物。

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,主要作为艺术信息、艺术展示、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。以世界文艺为核心,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。旨在传播艺术,创造艺术,运用艺术,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。

联系电话:400-601-8111-1-1地址: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

返回顶部
关闭
微官网二维码

王一明

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
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

分享到: